19881+何处无芳草+铭记历史·传承精神
1938年深秋,柳州火车站弥漫着铁锈与焦煤的气味。一列伤痕累累的专列喘着粗气驶入站台,车身上弹痕累累如同刻满苦难的碑文。站台上,我的太祖父攥着怀表——他是柳州铁路局最年轻的调度员,此刻正要指挥一场生死转移。
“全是上海来的机器!”老师傅扯着嘶哑的嗓子喊。车厢里不是逃难的民众,而是上百台精密机床、冲压设备,甚至还有整座炼钢炉的部件。这是长三角地区工业血脉的最后火种。
日军轰炸机在云层间嗡鸣。太祖父突然发现:最大件的龙门吊卡在平板车上无法卸下。十八岁的他爬上摇摇欲坠的车顶,用铁锤砸开变形的固定栓。弹片擦过他的耳际,鲜血滴在冰冷的钢轨上。
“保住机器,就是保住反击的拳头!”总工程师的呐喊穿透爆炸声。最终当所有设备安全转入鹅山下的防空洞时,人们发现太祖父的左手小指被绞链压断,他却笑着说:“用一指换百台机器,值!”
此后的岁月里,这些机器在山洞中轰鸣不息。柳州工人用江南的精密技术与桂北的坚韧,造出第一批“广西制”步枪、第一台野战电话机、第一批标准铁路配件。湘桂铁路成了抗战物资运输的大动脉,而柳州就是这颗钢铁心脏最有力的搏动。
八十载春秋掠过,我在柳州工业博物馆见到那台锈迹斑斑的龙门吊。讲解员指着展板说:“当年有个年轻调度员,在这里失去了手指……”玻璃展柜里,太祖父的怀表永远停在下午四点——那是第一批自制子弹下线的时刻。
窗外,新时代的高铁列车呼啸而过。铁轨依旧延展向远方,如同永不折断的民族脊梁。我忽然明白:所谓传承,就是让曾经的断指与今天的指纹,共同触摸民族复兴的脉搏。那些机器轰鸣声从未远去,它们已化作这座城市DNA里的钢铁意志,在每一声建设的号子里生生不息。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2025-09-01 20:42:18 |
回贴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