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镜头掠过长安街,阳光把钢枪映得耀眼;当轰-6N的尾焰划破蓝天,我的耳膜与心脏一起震颤。今天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现场,我看到的不仅是装备的升级,更是一部浓缩的民族复兴史。
一、从“万国牌”到“中国心”:装备里的国运
抗战初期,我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堵枪眼;1949年开国大典,飞机要飞两遍;而今天,歼-35A的锯齿状尾喷口、东风-51的冷发射筒、无人僚机的蜂群编队……这些名字陌生的新装备告诉我:核心技术买不来,强国必须靠自己。最让我震撼的是“红旗-19B”反导拦截弹——它能在太空边缘织出一张看不见的“天盾”,把战争拦在国境线之外。武器越先进,和平越昂贵,也越值得珍惜。
二、两个身影:老兵与少年
镜头给到了一位抗战老兵,他的右手永远停在了1944年的腾冲战场;而身旁,一名佩戴“国防科技大学”臂章的00后学员正用左手敬出最标准的军礼。干枯的手与年轻的手,在同一面国旗下相遇——这是时空的握手,也是使命的传递。我突然明白,阅兵的队列不只是钢铁的方阵,更是“人”的方阵:一代代中国人用不同的方式,把“站着”的权利交给了下一代。
三、和平不是口号,是最硬核的国防
当维和部队方队通过时,观众席自发响起掌声。维和烈士申亮亮的遗像出现在大屏上,我想起他牺牲时年仅29岁。阅兵不是炫耀武力,而是告诉世界:中国经历过山河破碎,所以更懂和平的代价。当最后一架运-20掠过天安门,尾舱门缓缓打开,空投的不是炸弹,而是写着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蓝色包裹——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“止戈为武”四个字。
四、把敬意变成行动
走出广场,我的手机弹出一条推送:“请把今日的热搜位置,留给那些没有姓名的科研工作者。”我默默关掉微博,写下这篇观后感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或许无法设计导弹,但可以守住自己的“战位”:学生读好书,工人造好螺丝,程序员写好每一行代码。因为强大的国防,不只是军人的事,更是14亿人共同的心跳。80年前,我们用小米加步枪赢来了和平;80年后,我们用东风快递和北斗系统守护和平。下一次阅兵时,希望我们不仅能展示更先进的武器,更能展示一个不需要武器的世界。这大概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。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2025-09-03 10:47:5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