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风拂暑月,兼爱入日常
大暑的蝉鸣裹着热浪掠过窗棂时,我总想起《墨子》里“暑热而疾,寒雪而冻”的记述。两千多年前,墨家弟子在烈日下奔走于列国,既为“非攻”的理想践行,也在顺应时节的劳作中摸索着与自然相处的智慧。而今闰六月的蝉声将再一次拉长了盛夏,这份跨越时空的生存哲学,依然在现代生活的褶皱里闪着光。
晨起煮茶时,我常选用墨家故里滕州的荷叶与莲子。《墨子·节用》有云:“凡足以奉给民用,则止。”这份“节用而爱人”的智慧,恰与大暑养生“减苦增甘,忌过贪凉”的原则暗合。不必追求名贵药材,檐下的薄荷、院里的苦瓜,皆是天地馈赠的解暑良方。就像墨家反对奢靡的“节葬”理念,在今天转化为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——大暑的衣橱里,几件透气棉麻足以应对酷暑,过多的物欲反而成了身心的负累。
午后读《兼爱》篇,窗外的阳光透过纱窗在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。忽然明白,墨家“视人若己”的主张,早已化作现代社会的日常温度。小区里共享的凉茶摊,志愿者为外卖骑手准备的清凉驿站,不正是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的当代注解吗?大暑的炎热让人体会到共同的不适,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体恤更显珍贵。就像这闰六月的额外时光,仿佛是天地特意留白,让我们有机会慢下来,看见他人的需求。
傍晚在公园散步,偶遇几位老人用古法“晒伏”——将被褥晾在阳光下暴晒祛潮。这让我想起墨家“强本节用”的务实精神:不依赖空调的强风,而是借大暑的正阳之气养护居所。回家后效仿此法,晒过的床单带着阳光的味道,夜里竟睡得格外安稳。原来顺应时节,便是对自然最朴素的敬畏;珍惜当下的每一份资源,便是对“天志”最真诚的回应。
月光爬上墙头时,闰六月的晚风终于带来一丝凉意。案头的《墨子》还摊在“非攻”篇,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掠过草丛。忽然懂得,墨家思想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,它是大暑清晨荷叶上的露珠,是邻里递来的一碗绿豆汤,是我们在热气蒸腾的生活里,依然愿意为他人撑一把伞的温柔。
暑热终会褪去,而那些藏在节气里的智慧、写在典籍中的善意,会像这闰六月的月光,一次次照亮我们走向彼此的路。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2025-07-23 17:27:07 |